尼泊爾: 曾經的大麻天堂
- iggypop
- Feb 17
- 3 min read
Updated: Feb 22
尼泊爾的大麻歷史深深植根於當地的宗教信仰、社會文化與經濟生活。考古學證據顯示,大麻在尼泊爾的使用可能始於青銅時代,當時人們利用其纖維製作織物、繩索與籃子,而其種子則作為糧食與藥物的一部分。古代尼泊爾人對大麻的運用並非僅限於物質用途,更將其視為神聖的植物,與印度教、佛教及薩滿教的儀式密切相關。

宗教與大麻的交織:印度教與濕婆神的聯繫
在尼泊爾,印度教徒將大麻視為與濕婆神(Shiva)息息相關的神聖植物。根據印度教神話,濕婆神曾在喜馬拉雅山進行苦修,並以大麻葉為主要食物,因此被視為「大麻之神」。這種信仰影響了尼泊爾的宗教儀式,使大麻成為許多印度教徒的重要精神工具。
在尼泊爾,每年舉行的大壺節(Maha Shivaratri)是最具代表性的大麻宗教活動之一。來自世界各地的印度教徒會聚集在帕斯帕提那寺(Pashupatinath Temple),使用大麻作為宗教奉獻的一部分。他們飲用由大麻葉製成的Bhang,或吸食Charas(手工壓製的大麻樹脂),認為這能夠讓信徒更接近濕婆神,並帶來靈性的啟發。
佛教與薩滿信仰對大麻的使用
除了印度教,尼泊爾的藏傳佛教與薩滿信仰也對大麻有不同的應用方式。部分藏傳佛教僧侶在冥想時使用大麻,認為其能夠幫助提升專注力,進入更深層的靜坐狀態。而薩滿教的祭司則在宗教儀式中焚燒大麻,以幫助與神靈溝通,或作為療癒工具治療病患。
尼泊爾的大麻自由市場與嬉皮文化的興起(1950-1973年)
20世紀中葉,尼泊爾因其對大麻的寬鬆政策,成為全球嬉皮文化(Hippie Trail)的重要據點之一。特別是在加德滿都(Kathmandu),Freak Street成為國際嬉皮族的聚集地,來自歐美的年輕人紛紛湧入尼泊爾,以尋求心靈解放與自然主義的生活方式。當時,大麻在當地市場合法銷售,政府甚至對大麻交易徵稅,並允許設立官方認證的「大麻商店」。
這段時期,大麻不僅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促進了尼泊爾的國際觀光業。然而,這種自由氛圍在1970年代初期戛然而止。
美國壓力與1973年大麻禁令的實施
隨著美國推動全球「反毒戰爭」(War on Drugs),尼泊爾政府在美國的強烈外交施壓下於1973年全面禁止大麻。
這項禁令的實施對尼泊爾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:
所有大麻商店關閉,政府不再對其交易徵稅。
農民被迫改種其他作物,但由於大麻長期是尼泊爾山區的主要經濟作物,許多農村地區因此遭受嚴重的經濟衝擊。
宗教活動依然使用大麻,但政府對大麻的管制日趨嚴格,普通公民難以再合法取得。
黑市交易增加,禁令未能完全遏制大麻的使用,反而促使非法市場興起。
當代尼泊爾的大麻政策與經濟發展
雖然1973年後大麻在法律上屬於違禁品,但尼泊爾政府對宗教儀式中的使用仍採取默許態度,特別是在濕婆節等特殊節日,執法較為寬鬆。
然而,隨著全球大麻合法化趨勢興起,尼泊爾開始重新審視其大麻政策:
2017年,國會部分議員提案要求重新考慮醫療大麻合法化。
2020年,尼泊爾政府開始研究工業大麻的經濟價值,並與國際機構探討出口可能性。
2022年,政府內部進行討論,是否將大麻作為合法農作物進一步推動。
目前,雖然娛樂用大麻仍屬非法,但尼泊爾政府對醫療與工業大麻的態度已逐漸開放。
尼泊爾未來的大麻發展方向
展望未來,尼泊爾的大麻產業可能朝以下方向發展:
醫療大麻市場發展:如能合法化,尼泊爾可吸引國際投資,並為當地醫療系統提供新選擇。
宗教用途的正式豁免:政府可能允許神廟與特定宗教節慶繼續合法使用大麻。
工業大麻出口產業:尼泊爾地理環境適合大麻種植,若能建立監管機制,未來可成為亞洲大麻市場的重要供應國。
國際市場競爭:鄰國印度與泰國已逐步放寬大麻政策,尼泊爾若不跟進,可能失去經濟競爭力。
結論:尼泊爾的大麻歷史與未來潛力
從古代宗教儀式到20世紀的自由市場,再到現代的法律變革,尼泊爾的大麻歷史充滿轉折。儘管1973年的禁令一度使大麻產業陷入低谷,但隨著全球對大麻的接受度提升,尼泊爾正重新考慮如何將這項傳統資源轉化為現代經濟優勢。未來數年內,尼泊爾可能在醫療與工業大麻領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,甚至可能成為亞洲大麻產業的重要參與者。
Comments